首次尝鲜冰球赛场转换,这速度您看咋样

来源: 2021-06-07

“加油!加油!”

 在今年49日“相约北京”冬季体育系列测试活动残奥冰球比赛上,从铺设着仿冰板的坡道乘坐冰橇进入冰球场,残奥冰球运动员斗志满满彼此鼓劲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这次测试活动中,从41日至5日,国家体育馆进行了16场男、女冰球比赛,场馆和赛事运行都得到了全面检验。而49日,随着残奥冰球比赛亮相国家体育馆,短短两天时间,国家体育馆完成了冬奥场地到冬残奥场地的全部转换工作,速度与效率都是一流的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残奥冰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,49残奥冰球比赛亮相国家体育馆,便吸引了媒体的极大关注,残奥冰球独有的速度与激情更是圈粉无数。残奥冰球(Para Ice Hockey)原名残疾人冰橇冰球,项目选手都是身体下肢有残疾的运动员,比赛双方技战术复杂多变,节奏快、强度大、对抗激烈。选手坐在冰橇特制座椅上参加比赛,座椅距离冰面很近。球杆的一端为齿状,用来推冰滑行,另外一端用来击球。冬残奥会冰球比赛场地规格与冬奥会完全一致,但由于选手比赛方式不同,场地设施有诸多细节需要调整,场地转换非常重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赛场硬件方面的调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,首先是板墙的调整:残奥冰球运动员使用冰橇比赛,视线比冰球运动员低,与冰球比赛的板墙不同,在残奥冰球比赛中,运动员席与受罚席前方的板墙被替换为透明的。根据残奥冰球规则,运动员可以随时替换,透明板墙采用15厘米厚的高密度聚乙烯板,这样设计的目的既保护运动员,也利于残奥冰球运动员的视线能够始终集中在场地内,观察场上局势,随时做好上场准备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同时,为了使运动员更好的在场内外活动,不用在冰橇、轮椅之间来回切换,更衣室、训练馆、赛场等区域的相应位置都会铺设仿真冰板,方便选手滑行通过。从运动员更衣室到赛场,要铺设400余平方米、厚度为1.5厘米的仿真冰板,入场门也从原来的80厘米扩宽到1米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其次是球员席和受罚席的调整:在正规冰球场地中,球员席和受罚席的地面与冰面之间存在着一定落差,残奥冰球在这里要找齐高度,方便选手直接滑入场地,球员席和受罚席使用的都是浇冰车刮下来的冰碴铺设,再浇水找平冻上冰面,非常环保。另外,赛场内的引导标识也进行了转换,涉及冰球项目的引导标识换被成残奥冰球。

除此之外,由于冰球项目对抗性强,容易对冰橇假肢产生损坏。国家体育馆在馆内还设置了轮椅假肢维修站,由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来提供专业的服务,随时对运动员的比赛装备进行更换和维修,保障他们比赛的顺利进行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参加冬残奥测试活动的教练尼古拉在赛后表示,中国国家体育馆为残奥冰球运动员提供的条件非常优越,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快速解决,看得出中国对残奥冰球的高度重视。期待未来中国能够继续支持和发展残奥冰球项目。